金融行业怎么跳槽才能稳赚不赔?

发布日期:2019-06-20


86年生人

三段跳槽经验

年薪百万的互联网金融才俊


——是见面之初我对Duke的全部了解。很自然的,脑中速写出一位教科书式的成功人士范本。于是更自然的,在第一次见到戴着黑框眼镜穿着牛仔裤连帽衫的Duke本尊时,没能顺理成章的和“金圈才俊”的头衔挂上钩。



就读于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之初在四大和传统银行间举棋颇久,由于金融危机四大疲势初露端倪,考量再三Duke还是进入了父辈眼中稳定且体面的传统银行就职。尽管在金融圈的起步如同多数三好生一般中规中矩稳扎稳打,但骨子里终究不是“一入银行呆终身”的稳定派,终于Duke血液里不安分的因子在述职的第五年开始涌动:“其实2014年的时候我也没想好是不是真的要走,但我觉得我该叫一叫了。”然而这波离职骚动最终在晋升和加薪中被安抚下来。“爱哭的孩子有奶吃,我觉得这话是有道理的。当然你也不能天天无病呻吟,在你的利益能‘叫’出回报的前提下还是值得的。”


如果说2014年的叫一叫只是“职心计”的合理运用,真正下定决心离开则是在Duke进入传统银行的第七年。业务局限,指标攀升再加上团队管理的担子,肩负的压力越来越沉重,身体也一度出现预警“那段时间我非常纠结要不要跳。我有一个老领导看到我这样就对我说,Duke你不要太纠结,因为你一旦开始患得患失,你的人生就是在内耗,就是在自己跟自己打架。那个状态下你没有办法全身心投入工作,但你也不能真正给自己的下一家找一个合适的起点或者理性的去分析下一站应该在哪里。后来2016年我很释然的去找老板,老板没有再留我,因为他听出了我的坚决。”


出走五大行,跳入中植旗下摩山保理,放弃了7年打下的人脉和架构知识体系,进入全新未知的平台,工资提升幅度也仅是均线水平,Duke的第一跳在外人看来绝非是上算,但Duke却有自己的想法:“因为我觉得一个成熟的大平台有它的优势,但也一定有他的限制性和局限性的东西,当时再跳另一家银行对自己的能力也很少会有增值了,我就觉得我还是要跳出银行去找一个民营或者找一个平台把我在银行铺的大底座中的细分市场生根起来。”


得益于大平台起点的前瞻性和高度,Duke对于行业风口的预判敏锐且精准。2015年,信托、基金甚至投行的风向或多或少都出现了下行预警,投身这些地方显然是不明智的。同一时间,实体经济发展势头迅猛,而贸易融资确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最有效的一套模式,相较之下摩山保理又是保理业务界排名前列的企业。于是多方判断制衡之下,Duke相中了他在金融圈的第二站。“其实走的时候也确实老板们觉得有一些可惜,但是我觉得只要你想清楚你自己要什么了,那些可惜的东西其实就不那么重要了。”



如果说从银行跳去摩山保理是Duke对于自我增值的诉求,那第三站选择花生金融就是破壁传统金融进军互联网金融的前哨战。


“为什么会选择走?“

因为该学习的东西学完了,然后我又觉得互联网的思维对我来说更重要,所以在花生伸来橄榄枝的时候,我就义不容辞的去了。”


“跳的感觉怎么样?”

“创业公司八个月,却比一般平台摸爬三四年学到更多。”


听到这里我有点好奇:

“那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进入互联网金融行业呢?”


 “在传统银行,站在巨人肩膀上,你可以看到的广度是不一样的。当然在大的民企也一样能学到很多,但是一些过程化的培训管理和标准化的个人培养,一些中小型的民企还做不了。所以从我的角度来讲,第一站我还是更倾向去一个大型的机构。至于互联网,更多是创新的基础,但前提一定是有很扎实的传统金融的基础,才知道我怎么放到线上化。因为线上只是把很多数据不再通过纸质、不再通过一些相对低效的人工判断,但是它的风险逻辑依据和最后的投放依据还是要经过传统金融那一套东西。”



采访的最后,Duke跟我分享了他的跳槽态度:“我会给自己排一个最重要的对于职业规划的五项内容,比如说自由度、人脉积累、学习能力,工作压力或者钱也可以,我在入职的时候会评判这家公司能不能达到其中至少一半以上的需求,如果能达到那我愿意去。反过来,我要离职的时候,一定是说这些东西已经没有办法再成长了,或者它变成和我预期逆向的走了。如果五项里有一半达不到,我觉得对于个人来讲你就可以走了,就不用再纠结了。当然除了刚说的满足微观的五项你自己的需求,同时还是要有一些宏观的判断,就是我对经济情势的预判。我可能看不到十年五年,但至少大势上近三年的影响应该是正面的,是给你增值的,那我觉得就可以去做。“

发表评论

0/100发送

评论列表